唐秀英,安徽临泉人,农村小学教师。1964年,她的丈夫徐克达从部队转业,报名来新疆工作时,受到父母阻拦。他的母亲说:“克达呀,安徽离新疆遥远,你一人去新疆工作,啥时能回来呀?不如在家找份工作,又在父母身边,该多好啊。”街坊四邻也对唐秀英说:“秀英啊,你就听你婆妈的话,劝劝你丈夫留下吧。”
唐秀英面带笑容地说:“去新疆工作,是响应党的号召,支援边疆建设,这是好事呀,我不但要支持克达,我还要辞去工作,和克达一起去新疆。妈,您放心,我们会常回家看您的。”在秀英的耐心说服下,徐克达的母亲终于同意了。
来到新疆后,唐秀英被分配在独立团(现152团)2连当农工。刚来这里,环境很差,没有住房,就挖地窝子当住房,饮用涝坝水,吃窝窝头,还有玉米发糕,每天起早贪黑开荒生产,劳动强度非常大。唐秀英的双手打出了血泡,脸被风吹得黑红,但她从不叫苦叫累。丈夫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他握着妻子有血泡的手,心疼地说:“秀英啊,看你累的,明天我给领导说一说,给你请个假,休息两天吧。”秀英笑着说:“看你说的,我又不是泥巴捏的人。没关系,这点苦算啥?咱们都是农村长大的,谁家的孩子不干活?俺不怕吃苦,现在吃点苦,将来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好。”丈夫犟不过她,第二天,夫妻俩又扛着坎土曼,开始了新的战斗。
唐秀英不但能吃苦,完成任务突出,还善于帮助别人,常受到领导的表扬,群众的好评。
1965年春天,营长孙永功对唐秀英夫妻俩说:“我要给你们安排一项新任务,看守盘山渠。”孙永功补充说:“看守盘山渠任务很艰巨。一是离连队远,吃住不方便;二是白天黑夜要巡渠。巡渠时,如果发现渠帮渗水要及时处理,不然就会酿成大祸。渠道坏了,禾苗就要受旱。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?”“有,保证完成任务。”唐秀英表态说。
渠道全长28.6公里,巡趟渠每天要往返五六十公里。为了巡渠方便,唐秀英和丈夫商量,决定搬到渠边住下。于是,他们就在玛河边挖了一个地窝子,白天巡渠,晚上就住在地窝子里。遇到下雨天,唐秀英还要半夜提着马灯去巡渠。唐秀英和丈夫忠于职守,工作中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事故,多次受到团首长表扬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1967年7月中旬的一天,唐秀英怀孕6个月时,一场山洪暴发。在抗击山洪中,徐克达为抢救战友壮烈牺牲,这给了唐秀英沉重的打击。三个月后,唐秀英生了个男婴,取名叫徐大利,意为大吉大利。
唐秀英用坚强的意志,边工作边抚养孩子,直至儿子长大成人,参加了工作。她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,工作很敬业,年年被152团评为先进工作者。
现在,年逾八旬的唐秀英,看到儿子长大有出息了,她十分欣慰。(本文来源于《军垦故事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