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团2连有一块400亩的条田,地名叫“独农”。说起独农的由来,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孙永功是独立团(现152团)1营营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1营的生产年年上新台阶。
生产要发展,耕地面积就得扩大。2连受地理条件限制,想扩大耕地面积很困难,大家为此议论纷纷。孙永功却说:“大家不要愁,我们是靠山吃山,既然平地已开垦完,我们就向荒山进军。玛纳斯河西岸,红山嘴山脚下那片高坡地,我看是一块相当肥沃的土地,如果能把它开垦成农田,是很有价值的啊。”连长文嘉生说:“那块地确实是好地,但没水浇灌,还不是废地一块。”孙永功笑着说:“办法是人想出来的。我们这么多人,不相信没有好办法?”后来在孙永功的启发下,大家七嘴八舌,各抒己见,最后统一决定,修建一条专用灌溉渠,接下来就是一个字“干”。
1965年,“三秋”工作刚结束,孙永功便率领2连职工,开始了垦荒战斗。历时一个冬天,终于完成预期垦荒目标,实现了扩耕面积400亩的计划。当时,有职工问孙永功:“这块地准备编几号啊?叫什么名字呢?”孙永功说:“因为这条农渠,是专供这块条田用的,我看就叫独农吧。”这时,孙永功又对连长文嘉生安排道:“这是一块新地。为增加土壤养分,我们必须先种油葵压绿肥,改良土壤,增加肥力,秋后再播种小麦。”按照营长的安排,2连职工很快完成了独农地全部播种油葵的任务。
半个月后,油葵绿油油的一片,长势喜人。大家都觉得把油葵翻掉当绿肥太可惜,还不如加强田间管理,收获油葵打清油呢。大家纷纷把这一想法反映给了孙永功,他立刻同意了大家的意见,要求大家加强田间管理,秋后收油葵。结果秋收一算账,亩产油葵85公斤,总产量近34吨。孙永功将油葵拉到加工厂,为全团职工提供了油葵清油。
这一年,大家都说油葵清油炒菜特别香。